我的記帳工具演化史

person holding black ceramic teapot 生活雜記
Photo by cottonbro on Pexels.com

前言

我在大學三年級養成記帳習慣,因為零用錢有限,必須精準地控制預算。那時我幾乎每天都會檢視自己的消費紀錄,並透過每一筆消費明細來調整自己的購物取捨與順序。

記帳習慣在 2017 年中斷了,當時毫無目標、策略地記帳,到後來就覺得可有可無,漏記個幾天後,接著就漸漸適應沒有記帳的生活。最近因為出現了計畫性的購物目標,所以又重回記帳的懷抱。

記帳工具

在記帳史中,每個時期的需求都不一樣,時代背景與身份也都有所差異,這些不同造成了我在每個時間點的工具轉換。整體來說,工具是越換越適合,但理財觀念則是大學時期最好,或許就是沒錢的時候才能體會錢的重要性吧?

2009 ~ 2014 – 桌面版記帳軟體

就讀大學時,那是一個沒有智慧型手機的年代(正確來說:我只在大學實驗室看過。),桌上型電腦是當下的主流;我那時購買了一款 Windows 的記帳軟體,或許是購物慾望很旺盛的關係,我三不五時就打開來看:這個月省了多少錢、存下的錢可以在什麼時候買到清單上的物品,每天都很期待存夠錢的那天。這大概是我記帳的全盛時期,每筆花費都斤斤計較,因為沒有開源的能力,只好從節流著手。

我那時候是筆電及桌機混用,紀錄無法跨電腦共享是當時的痛點,後來將記帳程式放在 USB 隨身碟裡,換電腦時,就將隨身碟插到另一台電腦,算是解決了跨機問題;至於外島服兵役時,則是將消費紀錄記在小本子上,回台灣再輸入到記帳軟體,現在回頭想想還挺克難的,但同時又對當下堅持記帳的自己敬佩不已。

2014 ~ 2017 – Google 試算表

此時我工作兩年了,已經有經濟能力,記帳目標變成:不要花太兇。從每日預算鬆綁到每月預算,但也沒嚴格控管,頂多就是:發現上個月花太兇,那這個月想買的東西就再緩緩。

在這個時期,大學買的記帳軟體已經不符需求了,倒也不是功能不敷使用,而是軟體太過麻煩,要先填上分類、名稱、費用才有辦法新增資料,但我就只想知道每日支出及每月支出的總額。另外,資料存在個人電腦裡頭有諸多風險與不便,如:資料遺失怎麼辦?我在公司也想記帳怎麼辦?

那時候,什麼東西都要上雲端,於是就將腦筋動到 Google 試算表上,雖然陽春,但完全滿足當下的需求:簡單輸入、可異地同步資料。

2020 ~ 現在 – 記帳 App

以前一回到家就會開啟電腦,憑著記憶將當日支出記錄進表格,坦白說還是有漏記的問題,尤其以沒有發票的消費為甚;解決這問題應該是消費當下就該確實記錄,雖然 Google 試算表可以在手機上使用,但輸入體驗實在太差了。

記帳需要訂下目標,為了達成目標,應該要記錄有用的資訊來制定策略;Google 試算表雖然記下每一筆費用,但當時毫無規劃,也因為偷懶而犧牲掉了實用資訊;幾年後再去看當年的帳目,其實看不出什麼端倪,不知將錢花到哪去。相較之下,大學鉅細靡遺地記錄所有花費明細,有時為了一雙心儀的鞋子而改變消費習慣、限制各種分類的預算,算是滿不錯的榜樣。

身為一位 Android 開發者,App 當然是自己來實作,主要的需求是延續過去工具的優點,並在簡單與複雜之間抓到平衡。

後記

App 是去年生日隔天開發的,我猜測是生日發下:「我一定要好好記帳!」之類的豪語;但很遺憾,這個行為持續了 43 天就中斷了,一定是 App 體驗太差害我無法養成習慣(當然也可能是使用者太廢所導致:P)。無論如何,也只能再接再厲了,有機會再來寫一篇記帳 App 的介紹與分析吧!

留言列表

標題和URL已復制